《师说》文章特点鲜明,主要特点为以下:
论点鲜明,开篇提出中心论点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,简洁有力。紧接给老师的责任下定义——“所以传道受业解惑”,正面论证观点。
说理中巧妙穿插抒情。“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”第二段段首便提出反问,加强语势,又引入老师“解惑”与“道”的关系的讨论。第三段“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,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”直抒对当今社会求教风气差的愤怒,又引出古人与今人求师的对比,衔接自然。段尾“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”通过疑问句,提高了讽刺今人的效果。
运用相同的句式,加强语势。“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”、“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。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气势磅礴,有咄咄逼人之势。
逻辑严密。第三段先写“古之圣人”“出人远矣”仍“从师而问”,而“今之众人”“下圣人远矣”却“耻学于师”,古今圣愚与求师态度的鲜明对比,紧接结论“是古圣益圣,愚益愚”,前后因果关系叙述详尽,同时圣人的例子也印证了观点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。
多次运用举例论证。为证明“圣人无常师”,作者举孔子的例子“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”,与开头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相呼应,同时“学者”变成“圣人”,而“必有师”也成为“无常师”,再推进一步,更加说明“师”的重要性。“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”又引出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”的观点,同时与上文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”照应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